呵护绿水青山,让天更蓝、地更绿、水更清。青海在克难中攻坚,在攻坚中迈进。
作为长江、黄河、澜沧江发源地,青海有“中华水塔”之美誉。这里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,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,省情特殊,责任特殊。青海最大的价值和潜力在生态,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。十八大以来,青海更加突出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来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,这是青海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。
坚持生态保护优先,工业变轻转绿
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占全省范围的96%,这是青海的实际。570多万各族人民渴望小康,这里急需加快发展。
“坚持生态保护优先,不是降低对发展的要求,更不是不要发展,而是在绿色、低碳、循环的道路上,推动更高水平的发展。”面对困难,省委书记骆惠宁态度坚决。
青海传统工业大黑粗,不堪“重”负。调结构、促转型,青海工业变轻、转绿。
穿行格尔木的茫茫戈壁,不时看到一片片“蓝色波浪”——太阳能电池板。攀着木梯,爬上北控绿产(青海)新能源公司的平房,公司副总李红亮操着一口京腔:“光伏发电,给点阳光就灿烂。带来清洁能源,换来一片蓝天。”2011年至去年底,该公司分三期开发的格尔木500兆瓦光伏电站全部投产,这是世界上单体容量最大的光伏电站。
格尔木“晒”出了“光伏城”,近4年先后有54个光伏发电项目落户,产生的清洁电能相当于节约标准煤93万吨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05万吨。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,青海光伏累计并网发电102.2亿千瓦时,居全国第二。
“镁不胜收”,尽在盐湖。察尔汗盐湖镁盐储量占全国75%以上,为吃干榨净这些宝贝,2011年3月,格尔木启动金属镁一体化项目,分期投产。开车绕上半个小时,仍跑不出其巨大的“车间”。据介绍,废盐循环利用后,效益增加8倍多。
2014年,青海第三产业投资占总投资的半壁江山,循环经济和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七成多;淘汰水泥、铁合金落后产能27万吨,提前实现“十二五”规划目标。“青海资源丰富,要在绿色、循环上出新文章。”青海省经信委副主任李小松说。
坚持生态扶贫开发,牧民定点安居
青海发展相对滞后,改善百姓生活,任务艰巨。有人担心:坚持生态保护优先,会不会影响民生持续改善?
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,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,保护生态就是改善民生。”面对疑虑,青海省省长郝鹏说。
崭新的路灯,红瓦白墙的新房,贵德县尕巴松多镇德什端村久美三智家位于村委会背后。新房新家具,最显眼的是客厅墙上的20多张奖状,全是儿子三智加捧回来的。“过去到处游牧,很多娃娃没法上学。异地搬迁扶贫,把羊和人从草原上减下来,绝大多数学龄儿童按时入学。”副镇长切措说:“去年村里的德青拉毛考上了大学,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。”
游牧到定居,酥油灯到电灯,保护生态也是扶贫开发。截至去年底,青海历时5年的游牧民定居工程全部完成,共53万游牧民告别帐篷、地窝子和草坯房,搬进结实、暖和的新房,户均面积约68平方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