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市场化改革的大势下,建设粮食产业强国需要不断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,切实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全面提高。年均收购粮食8000亿斤,没有出现大面积“卖粮难”。通过托市收购、优质优价、产后减损等措施,有效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。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,新建标准仓容1600多亿斤,维修改造“危仓老库”仓容2500多亿斤,完好仓容总量达1.2万亿斤,粮食仓储设施和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。
当前我国粮食宏观调控有雄厚基础,粮食供应充足,粮食市场运行平稳。我国粮食长期仍将保持紧平衡态势,粮食阶段性结构性问题凸显;粮食生产进一步向核心主产区集中,粮食跨省流通量巨大;国内外粮食市场深度融合,联动性进一步增强。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加速推进,市场化收购比重不断加大,粮食调控要不断创新完善。
据介绍,粮食储备是稳市场、保供应的“压舱石”。必须强化储备粮的管理和调控,建立健全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协同运作机制,确保储备粮数量实、质量好、管得住、调得动、用得上。同时,要择优确定一批信誉度高、综合实力强、辐射带动作用大的骨干企业,纳入粮食市场调控体系。健全产销合作机制,鼓励产销区建立多层次、多渠道、多形式、互惠互利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。加强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,提高科学决策能力,要密切监测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,超前研判市场变化趋势,及早发现苗头性、倾向性、潜在性问题并采取对应措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