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两天,气温忽上忽下,老人很容易生病。一早,浙江省仙居县皤滩乡万竹口村村民余八妹,又敲响了八旬老人金小冬的家门,看看老人身体怎么样,坐下来陪老人聊一会天。
2012年,仙居县实施“慈孝仙居”创建工程,余八妹成了村里的“慈孝志愿者”,结对照顾没有直接赡养义务的金小冬老人。两年多来,她每天都会过来看看有什么能帮忙的。
青壮年多外出务工,村集体探索空巢老人看护新办法
仙居是浙江欠发达山区县,为了生计和个人发展,很多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,对老人的关照自然少了很多。
另一方面,仙居山清水秀生态好,人口老龄化程度高,全县60岁以上的老人约占总人口的15%。1/3人口外出务工与老龄人口增加不期而遇,如何更好照顾空巢老人成了现实的难题。
仙居文化底蕴深厚,尊老爱幼、扶贫帮困、守望相助等从善之风代代相传。县委副书记、县长林虹介绍,“慈孝仙居”创建工程,就是将尽孝主体从子女扩充至集体,探索用制度化手段和社会化途径破解空巢老人养老困局。
“集体行孝模式,提升了乡风文明水平,促进了社会和谐,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找到了一条大众化、乡土化的实现路径。”仙居县委书记单坚说。
村里设立慈孝基金,主要来自村民自愿捐助
集体行孝,谁来出钱?
2012年4月,皤滩乡万竹口村第一个成立慈孝基金。“当时那个捐款场面,真的令人感动。”村委会主任陈建飞说,所有捐款的村民,都自发自愿,没有任何事先动员,两小时全村共捐了19万元。
“基金在村里募集和使用,大家都看得见、摸得着,捐款给这样的基金,我心里踏实,这也是为了自己的将来。”村民陈宝富说。
我为人人,人人为我。截至目前,全县很多村都设立了慈孝基金,总金额达到5000多万元,主要来自村民的自愿捐助。
慈孝基金取之于民,“用之于老”。步路乡白岩村用慈孝基金建设了无障碍通道,给腿脚不便的老人配备了轮椅,让他们也能参加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,创建了名为“紧急联动呼叫”的急呼系统,老人需要救急的,可以按下按钮,向邻居呼叫求援。广度乡里岙村用基金设立了“6199”食堂,为村里50来位60岁以上老人和孤儿提供低价甚至免费的一日三餐。
志愿者服务全覆盖,就近结对,义务帮扶
如今,仙居县各村都成立了慈孝志愿者服务队,就近结对,义务帮扶村里的孤寡、空巢老人以及留守儿童。服务内容包括帮助看病就医、照料生活起居、帮忙干农活做家务、陪伴聊天等等。
“大家的参加积极性很高。我们村最大的志愿者80多岁,最小的只有十五六岁。”陈建飞说。
“志愿者来自本村,服务与被服务的双方都比较熟悉,老人更乐意接受这种行孝方式。通过志愿者队伍,解决了谁来行孝的问题。”县委常委、宣传部长陈红雷介绍,目前全县已有志愿义工队员1万余名。
正面激励反面约束,用制度督孝
以往农村,评判一个人是否孝顺往往是开放性的,村民们聊天时的家长里短就是最大的舆论压力。近年来,随着隐私保护意识的强化和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,乡亲们对于这种“家事”的干预越来越少。少了监督谴责的目光,不孝之风容易滋长。“慈孝仙居”建章立制,用制度督孝。
各村组织评选“慈孝家庭”,设立“光荣榜”对获选家庭进行表扬,并统一挂牌,让慈孝典型受尊敬。“通过民间力量,对孝德进行评比与表彰。一个人不孝顺,可能不怕父母责骂,但不得不惧邻里的侧目。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、文明办主任潘锋说。县农村信用联社将慈孝行为纳入信用户的评定考核中,评上县级慈孝之星或慈孝家庭的信用户贷款可享受利率优惠、贷款额度放大等实惠。
正面激励的同时,实行反面约束。仙居县在干部选拔任用和年度考核中,将是否孝敬父母等指标纳入个人道德考核体系,促使领导干部以身作则。村级组织换届选举,明确把“不慈不孝”的对象列为不宜参选人员。将慈孝内容纳入村规民约,对于违反村民在宅基地审批、村集体福利享受、入党和党员民主评议等方面采取惩罚性措施。